2016年8月22-24日,我很荣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教师培训,足不出校就感受到了大师对教学的理解和对职业的认识,以及他们用行动对教师职业的诠释。听了张志艳、牛文明等几位专家的讲座,让我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理解有了很大的突破,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职业理想也有了重新的定位。在整个讲座过程中,我不停地做笔记,不停地思考。以下是我受到的几点启发。
一、作为一名教师,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眼中的榜样和标准。
在培训期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李教授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漫谈。谈到职业道德,其实每一项职业都要求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但是对于教师这个职业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在某种年龄阶段,教师的形象之高大甚至超过他们的父母。学生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有一定的向师性。所以,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和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品德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我认为这一点对学生的影响胜过教师的专业技能。
二、要懂得并且会爱学生。
通过培训,我懂得了怎样去爱学生。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爱”是一门艺术,能爱是一个层面,善爱则是另一个层面。作为教师,今后我要努力做到能爱、善爱,去关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微小的“闪光点”,要爱他们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要爱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要爱他们成长过程中孕育出来的所有成功和失败。
三、活到老,学到老。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做一个终身学习的人,做一个能够不断适应新知识、新问题、新环境的人;要求我们要坚持创新,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才智,争取在教学中获得更大的发展。因此,我要在新学年里,不断学习他人的经验,使自己具有一桶源源不断的“活水”。如果不强化“自学”意识,力学苦练,做到“问道在先”,“术业有专攻”恐非易事。
四、尽全力,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
学生在个性上存在差异,但在智商上是绝对没有差异的,每一个学生都有很大的潜力有待于教师去挖掘。所以我们应大胆地放开手,让所有学生去学习,去全力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任何一个学生都有学习的能力,要想让他们学好,就必须给他们提供学习的基本条件,同时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辅以合适的指导方法。在不失大局的前提下,让后进生学好,刺激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当后进生的能力提上来之后,又会产生一些所谓的后进生如此循环下去,后进生在不断提高,同时整个班级的成绩就会进步。
三天的培训,内容多、时间紧,研讨和交流的机会很少。培训时间虽然短,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可以说是和名师一次难忘的学习、认知交流,也使自己的认知达到了一个更高的维度。我想,作为教师,不仅是一个学者,她更应该是一个研究者;作为教师,她不仅是一名园丁,更应该是花园内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