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水桶最终的盛水量取决于桶壁最短的那块木板!而我们学习中最弱那一科的成绩也是影响我们整体成绩的重要因素!
偏科是极易影响学生在学习上的信心的。如果一个学生很努力,但成绩还是上不去,无法从这门学科中得到成就感,久而久之,很容易产生放弃的心理,甚至会怀疑自己在该学科上的能力,严重的会质疑自己的整个学习能力!
偏科还会影响其他学科。我们比较容易看到的情况是,偏科的学生一般不会只偏一门。逻辑思维能力差,那么可能数学差,进而物理也有可能会差;记忆力不好导致英语差,那么可能历史这样需要记忆的学科也会差;语文不好,理解语言的能力差,那么像政治这样需要形而上的判断理解的学科也有可能会差。
而且,如果初一初二出现偏科不解决,等到初三,知识点愈积愈多,漏洞越来越大,这个时候再想补偏科,恐怕就是愚公移山、难上加难啦!
如果你也有偏科,别再拖了,攻克弱科要趁早,等到初三那就是真的来不及啦!
其实偏科总结起来无非就是下面这些原因:
(1)学生偏重什么学科学习,跟不同智力发展有一定关系。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每个人至少存在着的7种智力,即言语、逻辑、视觉、音乐、身体、交往、自知。7种智力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序组合在一起,使得每一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
(3)某个科目总是学不好,导致对这个科目产生了恐惧心理和排斥心理,成绩也就越来越下降。一旦学生出现了偏科,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帮助和引导,往往会越是偏科,越容易走入厌烦该科的恶性循环。
很多家长都知道,孩子上课是“认”老师的。有的孩子非常喜欢某一位老师,同时也喜欢他的教学风格,上课的时候就认真听讲,这一学科的成绩也自然很好;由于不喜欢某门课程的老师,不想听这位老师讲的课,甚至留作业也不想做。导致这门课的成绩上不去。
有的孩子对某门课程的习方法不对,学习效果不高,老师教育又不得法,家长也没及时给予帮助,造成学习兴趣不浓而产生偏科现象。
同样智商的学生,方法和教育上的差异可能导致的成绩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良好的学习方法是规避偏科现象的重要手段。不同学科,学习方法上存在的差异性,甚至同一学科的不同知识板块,对人的智力因素、知识本身的特性等都要求我们学习方法上有所调整;新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的复习,方法要求也不同。
有的家长是搞计算机的,他的孩子从小也对计算机产生兴趣,对数字和网络比较独钟;有的家长爱好文学,孩子便从小耳濡目染,长大后也喜欢读书写作······虽然有家长对孩子进行引导是很好,但也要注意孩子的全面发展。
家长首先要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好,然后教育孩子要自信,不要自卑,教会让孩子掌握积极的心理暗示方法,要在自己的心里暗示自己:加油,我一定能行!
同时,家长面对孩子偏科问题,要给与孩子更多的学习关注,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要贪多,积极帮助孩子纠正偏科现象。如果孩子哪门科目已经很差了,就不要和其他的同学比,教育孩子把自己当成下次超越的对象就可以了。
告诉孩子学习不是给老师学的,更不能因为不喜欢某个老师,就不喜欢他所教授的课。因为个人情绪而厌恶某一学科,甚至放弃学习,是非常愚蠢和不理智的行为;让孩子积极的和老师沟通,说出自己的想法,接受老师的纠正和帮助;告诉孩子老师是所有同学的老师,不能只顾及某一个学生的感受。
在不擅长的学科上花更多的时间,也要讲究一定的方法。如果你一开始便不顾一切地花费大量时间,就会感到不适应和疲惫不堪。最理想的办法是“循序渐进,逐日增加时间”。也可以把不擅长学科的学习穿插在其他学科之间进行,做短时间内的多次重复,这个办法是非常有效的。
如学英语,不仅要对单词、语法、基本句型等最基础的东西彻底理解,而且要背得滚瓜烂熟。无法做到这一点,战胜不擅长学科的计划只能是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