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


我们不知道这份爱情对于政治的影响,只知道李商隐背叛了对他有深恩的令狐綯父子,然后娶了王氏。说得煽情一点。他拿自己的过去,换来了这个女人。说得功利一点,这曾是他仅有的维系。
无论怎么说,他是很爱她的。而且,他所期待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已经永远不会到来。因为几个月前,王氏便在长安孤独地死去。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如果人生的很多事,很多境遇,很多人,都还如初见之时的模样该有多好。若只是初见,一切美好都不会遗失。然而很多时候,初见,惊艳无比;蓦然回首,却已物是人非。沧海桑田,无一不是此理…..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惠州温都监有女名超超,年十六岁,非常仰慕苏轼,别人提亲都不愿意,说只愿嫁苏学士那样的人。苏轼去惠州后,她每天晚上都去苏轼窗前听他读书赋词。
苏轼在惠州的这段时间里,两人情投意合。三年后,苏轼再次因事被贬海南。临行前,他想到自己此生可能都无法再回惠州,所以和温都监商量,欲安排超超嫁给自己的好友王公子,但超超坚决不同意。
苏轼走后,超超茶饭不思,很快郁郁而亡。家人照她的遗愿,将她葬在白鹤峰下的一个沙丘旁,坟头朝向海南的方向。几年后,苏轼得到赦令,第一时间立刻奔往惠州,却得到超超已死的消息。
苏轼悲痛欲绝,在超超的坟边含泪填下流传千古的《卜算子》一词(另一版本是说苏轼在黄州时所作)。

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姑母家中有一使女容貌绝美,精通音律。一段时间后,崔郊和使女相爱了。然而姑母由于家境原因,将使女卖给了一位当地的长官。长官很喜欢这个使女,给了四十万钱。
崔郊对她一直念念不忘,经常在长官的府门附近徘徊。寒食节时,使女外出,昔日的恋人终于相见。两人相对哭泣,临别时崔郊写下《赠去婢》一诗。
当时有人嫉妒崔郊,将此诗抄给长官。长官读罢后,召见崔郊。由于这位长官一向蛮横,众人不知是福是祸。崔郊也提心吊胆,但只得硬着头皮去见长官。
谁知见了面,长官却握着崔郊的手说:“‘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是先生写的吗?四十万是一笔小钱,怎能抵得上你这首诗呢?你应该早一些告诉我。”于是让使女与崔郊同归,还赠送了一大笔嫁妆,成就了这段姻缘。

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
微笑,时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王巩因与苏轼是好友关系也牵连其中,被贬至宾州。遭此变故后,王巩家中的仆从们纷纷离去,只有一位名为宇文柔奴的女子愿意与他共赴宾州。
几年后重聚,苏轼问宇文柔奴跟着王巩背井离乡,来到岭南有没有想念过去的生活,柔奴答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极为感慨,遂作《定风波》一词

时任京兆尹的韦夏卿很欣赏元稹的才华,因此将自己的女儿韦丛嫁给了年仅二十四岁的元稹。这本可看作是场政治婚姻,然而两人在婚后却感情极好。
韦丛自大富之家嫁到清贫之家,从始至终都无怨无悔,总是尽力关心和体贴丈夫,对于简朴的生活淡然处之。婚后元稹一直忙于科举考试,韦丛一人操持所有家务。
可能因为多年的清贫与操劳,这个温柔体贴的女子在年仅二十七岁时就离开了人世。虽然在后来的岁月中又经历了风风雨雨,但元稹总会想起与他共度清贫岁月的结发妻子。他对她的离去一直有着无法释怀的悲伤,这种情绪在他的《离思》(其四)中,到达极致。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第二年清明时,崔护追忆此事,情义难抑,便又前去探访。虽然园门还如往矣,可门上着锁,园内无人。崔护惆怅之余,便将这首《题都城南庄》题诗在门扉之上,久久不愿离去。思念一年的心上人早已不知道去了哪里,然而桃花依然微笑着在春风中绽放,此情此景令人不禁感慨万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