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初中作文 [作文]好作文一定要“看见自己”

[作文]好作文一定要“看见自己”

好作文一定要“看见自己”

本刊编辑部 酷咖网 陈敏华


[锐点事件]

学校的优秀作文,编辑竟称“写坏了”!

[作文]好作文一定要“看见自己”

  在一次聚会中,某学生刊物的编辑说起这样一个故事:

  “我又一个朋友的孩子在某名校读初中。一次,朋友转来孩子一篇作文《在逆境中成为更好的自己》。她说,此文曾作为“优秀作文模板”在全年级同学中传阅的。

  读了这篇“佳作”,我陷入深深的忧虑中,我当即给朋友回信:


  ……这是典型的应试作文。文章例举了孟子、苏轼、司马迁、李清照、左丘明等近十个人的故事,唯独没有孩子自己的生活,没有孩子如何在逆境中来成就自己。但就是这篇“只有他人、没有自己”的材料作文、套话作文,被老师尊为佳作,成为同学们效仿的模板,我不禁想起一位教师朋友曾忧心忡忡对我说的话:不是孩子不会写,是老师教坏了,教得孩子不会写作文了!

  好作文一定要能“看见自己”。把作文的镜头对准自己,多写自己的生活,多写自己的想法,写有个性的作文。那些套话作文不管看上去多么高大上,却都是在重复他人的生活、他人的话语,都没有现实温度。这样的作文即使参加中考、高考,也很难脱颖而出。一己之见,供您和孩子参考。


  朋友马上回信了:


  您的分析很有道理!小女酷爱读书,除了小学阶段读的沈石溪、曹文轩、汤素兰、伍美珍等人的系列作品外,背过《论语》《大学》《道德经》《孙子兵法》等,熟读《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隋唐演义》《东周列国志》等,近一年在读《史记》和唐诗宋词等。但他们不懂得什么才是好作文,看到老师说那样写好,就那样去写,所以正确的评判标准太重要了,指导太重要了!


  一个热爱阅读博览群书的孩子,她的这篇作文,到底是值得“广泛传阅”的佳作,还是如编辑所言,是“被教坏了,写坏了”的套话作文,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作文回放]

在逆境中成为更好的自己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足可见逆境对一个人的成长何其重要。

  一代文豪苏轼,才华横溢,却一生命途多舛:爱情的曲折,仕途的阻塞,政治漩涡中的挣扎,满腹冤屈的难鸣……那个月夜下失眠、步于中庭解愁的“闲人”,那个吟啸徐行、竹杖芒鞋的学士,那个在逆境中面对赤壁怅然的词人,却在一切风平浪静之后,淡笑着摆手:“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那每个被贬之地,却成就了一代文豪。谁能说逆境不能成就更好的自我?——更豁达、更淡然的自我!

  史学家司马迁,还在壮年,正是建功立业之时,武帝一道圣旨,被处以宫刑。这是奇耻大辱!这是司马迁夜夜心伤的源泉!但也因为此事,才造就了一个忍辱负重、爱憎分明的史学家,才有了《报任安书》中“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精神,才有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逆境中成就的,是更坚忍不屈的司马迁,是更让人敬佩、更让人振奋的自我!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当年那个天真烂漫的李清照,虽自号易安,却一生未得安宁,极尽坎坷:国破之凄,丧夫之痛,改适之苦,世事的变换,战乱的离苦……双溪上的扁舟载得起年少轻轻,却载不动易安的愁苦。看透了沧桑变幻的她,勤修《金石录》,考撰《漱玉词》,将凄凉悲痛的心境融于诗词,开出一朵朵哀婉的花来……逆境中成就的是一代词后,是李清照更独立、更勤学、更忍耐坚毅的自我!

  面对逆境,有人选择了退缩和逃避,但也有人迎难而上,坚忍奋斗,不畏惧,不退缩,在逆境中成就了更好的自己!

  古往今来,失明的左丘明写成《国语》;断脚的孙膑排列出兵法;从小困苦贫穷,以致出家来讨口饭吃的朱元璋,开创了一个朝代;生性愚笨的曾国藩,位列名臣……

  面对上天给你的一次次逆境,相信吧,不放弃,不畏惧,在逆境中奋斗,在逆境中必将成为更好的自己!



[名师讲析]

活着的人很重要

文/王芳

[作文]好作文一定要“看见自己”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不错的,历史总是会有惊人的相似,以历史为例来证明一切想证明的观点,我们总能找到恰当的史实。作文中引用史实,既可以使文字慷慨,又能事半功倍,具有不容争辩的力量。

  一个人的一生是丰富的,何况是一个有巨大成就,名垂青史的伟人,坎坷风雨,各种戏剧性的遭遇,矛盾冲突,必定都异于常人,才能成就他们一生的传奇,因此,他(她)的一生,适合于任何一个作文论题。用名人伟人作为论据,几乎无往不利。

  苏轼、司马迁、李清照,不仅才华卓著文辞优美,引用起来毫不费力,而且人生经历极具张力,随手捏来都是文章,怎不令写文章的同学们着迷,不忍不用?

  然而,活的文章,如果充斥的全都是死了的人,满篇是腐朽了的棺材气,对于阅读着的活人,究竟愉悦何在,启示何在?伟人固然励志,但从时光的河流里淌过的人,绝大多数是平凡人,过的是日日平静近乎平庸的生活,又从哪里找到自己的参考点?如果材料太隔,讲的道理就像在云端,只宜于讲,而不宜于“行”,一个论题的意义又怎么体现?在逆境中成为最好的自己,不是要你成为苏轼,也不是要成为李清照,而恰恰是要成为你“自己”,当下活着的,生动的,与众不同的那个“自己”。因此,“自己”应该怎么面对逆境,成为想要的样子,才是最重要的,也才是能引起更多人共鸣的。

  那么,是不是这样讨巧的文字,虽然不符合“写作”的标准,却是考场的宠儿呢?错!这种堆积中考和高考的考场上,也有套作之嫌,不可能得到高分,充其量也只是一个折中的分数,对于一篇考场作文来说,这也是失败的。

  可见,无论是平时的阅读,还是考场上,好的文章,特点各不相同,“百花齐放”才更美,但不同的“美”有内在的统一标准,即应该写脱开陈旧的,老套的材料窠臼,把眼光放在当下的生活中,写鲜活的生活,鲜活的自我,这样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力量,也才具有“写”的真正意义。

  第一步,寻找到独特的自己。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们把目光放在别人身上,被别人的光华吸引,被别人的经历震撼,看到了榜样无穷的力量,自己实施起来时却发现无能为力。那你是否想过这是为什么?时代,家庭,个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每一个人的成功都不可复制,你生活在什么样的时代,这个时代的长处与短处在哪里,你有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它造成了你什么样的性格,你更感兴趣的是什么,你的天赋在何处,这些,你都追问过自己吗?既然是“在逆境中”,属于你和与你同一时代的人的逆境有哪些类型,“逆境”要是一个什么程度才不至于既不会完全打垮一个人,又能激发一种创造力?这些问题才是你要“成为最好的自己”最需要清楚的,清楚自己远比清楚别人更重要。

  寻找到自己,就是要寻找到那个因真实而独特的自我,并敢于表达出来。历史上的伟人无不是特立独行者,无不是将自我发挥到极致之人,以他们“在逆境中成为最好的自己”为材料当然并非一无是处,但关键点是他们寻找自我的执着,成为自我的强大。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世界因不同而精彩,与众不同的自我的表达,真实的才以独特,更现实的分析,才使你的文章具备了让人耳目一新的特点,个性彰显,文字便随着个性活了下来。

  第二步,寻找到共同的时代。对时代特点准确的把握有助于加强文章的真实感,并使阅读者在共同的时代背景下找到经历上的共同点,产生共鸣,达到“文以载道”的目的。

  每一个时代必定都有光明也有黑暗,虽然这光明和黑暗的事件会有所不同。因此,了解时代,了解当下发生的重大政治和生活事件有利于对所谓的“逆境”作出更符合实际的分析,并恰当评价“逆境”,从而给“在逆境中成为最好的自己”提出合理的建议。

  不仅针对这一话题,其他作文话题亦是如此,只有结合当下,联系实际,你的论述才真正有意义,有价值。倘若不顾及时代,只大谈特谈历史,历史固然有其参考性,但更多的还是与现实的不同点,这样,写出的文字就失去了鲜活的时代。

  仔细想想,有哪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或优秀的古典散文,或动人的诗歌小说,不是将作者所处的时代反应对淋漓尽致?从贾谊的《过秦论》到“诗史”杜甫的所有诗歌,再到《水浒传》《红楼梦》,即使是虚构的作品都离不开时代,何况是要求写得真实的关于“自己”的文章呢!

  第三步,寻找纵横开阔的说理方法。既然是要告诉世人“在逆境中成为最好的自己”,当然就越是能将道理说透越有力度,说理就会越漂亮,那么,单纯只是大量引用材料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吗?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说理的方法多种多样,有些方法运用得灵活能够让文章很大气开阔,更具气象。

  比如,做个假设。如果遭遇逆境一味沉沦会怎样呢?溺水的人也要奋力挣扎抓住任何可以给自己力量的东西,哪怕只是一根稻草,否则就毫无生路,那么,处于逆境中,挣脱出一条生路来,何尝不是一种本能?在这种本能的指导下,人越活越看清了自己内心想要怎么活,渐渐地,那个最好的自己就出现了。如果处于逆境中的科研工作者放弃了眼前的研究,那么多的科研成就还会存在吗?人类的进步也就随之而成为一个泡影了——假设的方法不仅适应于讲道理本身,还适合从反面讲材料假设出的情况,结果显而易见,因此,道理也水到渠成。

  再比如,进行对比。事物总有正面与反面,社会现象也总是有好有坏,说得出正面,相对应的反面就不难说,而且一旦把二者放在一起,对比鲜明,说理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个世界处于逆境中的人很多,是不是每个人都成为了最好的自己?并没有,相反,很多人走向沉沦,走向了毁灭。面对逆境,选择坚韧和坚毅,还是妥协和屈从,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现实中正面的材料不难举出,马云那样的大咖固然是励志的传奇,身边的人物何尝不更接地气?海明威说,“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我,但不能打败我。”身边人物信手拈来都是文章。现实中与之相对的反面材料更是不胜枚举,现象与个案一旦写出都能震撼。

  还有本质性的分析,也就是说,要学会推理。比如,为什么需要在逆境中成为最好的自己?因为如果不这样,那就会被逆境吞掉;什么样的自己才是最好的自己?逆境让我们看到内心,也尽显潜力,不被逼到某种程度,又怎么能爆发出全能的小宇宙?

  敢于纵横驰骋地分析,才能将理说得深入人心,不需要任何死人做证,活人本身就是最生动的例子。

  第四步,多种技巧展示文章的灵动。文章通过引用历史人物的诗文固然可彰显底蕴增加厚度,但厚重却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丰富而优美,用得不好,笨重而呆板,如果有意识地恰当穿插一些比喻借代排比之类的修辞,则可以在这份呆板里点缀一份灵动,使之看起来更自由,更舒展。

  大量的历史人物、事件,使原本写“自己”的文章变成了重述历史,这已经有些僵化,如果写作的手段不灵活些,僵化的语言结构更会加重这种僵化的感觉。无论是议论性还是描写性的文字,都可以用修辞缓解呆板僵化之痛,使“活着的”的阅读感更强烈。“在逆境中成为最好的自己”,就如同迎着风雪的青松,总是会在春天比其他植物绿得更坦荡;被风暴撕裂过的船帆,写着沧桑却不沮丧的故事,经历过逆境,就会懂得顺境的获得来之不易,每一分幸福都值得珍惜,当你经历逆境,奋力抗争,然后清朗地抛开戾气,拥有坦然,你面目可喜,难道不是成就了最好的自己?

  一旦内心真实的体验取代概念化的引用与抒情,文章就活了,每一个人都能读出自己眼里的“哈姆雷特”,这样的文章,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

  总而言之,无论如何,写作是一件关乎于心灵的事,它映照现实,又期待高于现实,它通过文字抵达脑际,有时甚至能引起一场头脑风暴,但又不完全只是讲道理那么简单,因此,它需要的不仅是思考的深度,更有心灵的热度和文字的个性度、美好度。但只要始终贯穿“活着的人很重要”这一宗旨,就能从一大堆僵化的语言和文字里脱颖而出,成为那个最独特的自己!

  (王芳,湖南省益阳市一中语文高级教师,《教师博览》签约作者,湖南省作协会员,辅导学生参加各种作文赛事获各种大奖,出版个人作品集三部,主编《中华传统文化读本(高二)》上下册、《作文成功之路》等)


[作家讲坛]

“广播体操”助你亮出自己

文/涂国文

[作文]好作文一定要“看见自己”

  我们为什么要写作?写作当然是为了表达自己。如果在自己写的文章中竟然看不到自己,那该有多亏啊!譬如这篇《在逆境中成为更好的自己》,多好的一个题目,可是被写坏了,作者自己在文章中缺席了,变成替古人做广告了。尽管文章所列举的孟子、苏轼、司马迁、李清照、左丘明、孙膑、朱元璋和曾国藩等人的事迹都十分感人,可是与作者半毛钱关系也没有。“心里永远装着他人,唯独没有自己”是做人的一种美德,却是写作的一个大忌。

  写作确有“代圣贤立言”之说,也有“抒人民之情”的提法。但对于我们这些中学生来说,“代圣贤立言”暂不能及,“抒人民之情”也为时尚早,得先把自己表达好了。表达好了自己,才能代人立言、替人抒情。所以,中学生应该牢记一个作文评判标准:好作文必须能“看见自己”。

  所谓的“看见自己”,不仅指要让读者能从文章中看见作者的音容笑貌,更指要让读者能从文章中看见作者的生活、性格、心理、思想,看见作者的喜怒哀乐,看见作者的成长历程,看见作者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灵魂。要让读者看见自己,作者首先必须要有一种让人看见自己的强烈愿望,从文章中站起身来;其次要研究文章的“吸睛大法”,摆出各种pose来吸引读者的目光。如何让读者看见自己?同学们可试试下面这套“作文广播体操”。

  第一节:伸展运动。写作时,同学们必须将自己的灵魂“伸展”开来,祛除对作文的畏惧心理,摆脱一切条条框框的束缚,充分驰骋自由的写作意志。要学会在战略上藐视作文,要对自己进行这样的心理暗示:作文与呼吸、吃饭、睡觉一样稀松平常,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的作文我做主,我想怎么表达便怎么表达,没有什么能羁绊得了我。这就是日本现代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所说的“自由写作意志”。写作必须经历一个由“放”到“收”的过程,第一步是“放”,充分打破一切禁忌;等到能够做到汪洋恣肆时,再学会“收”。但中学阶段,重点是要练习“放”。

  第二节:扩胸运动。写作时,同学们要充分打开自己的心胸,真实地袒露自己的灵魂。要让读者看见自己的脾气、性格,看见自己的内心世界。写文章,真实第一,尤以情感的真实为第一要义。情感的真实是文章赖于立足的道义支撑,也是赖于打动读者的力量所在。情感的真实源于灵魂的袒露,不敢充分袒露灵魂的文章一定是情感虚假的文章,而情感虚假的文章缺乏存在的合法性。十八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的《忏悔录》,就是一部真实袒露自己灵魂的杰作,作者赤裸裸地公开披露自己的隐私、揭示自己的伤疤,以其真实不伪的勇气和力量,赢得了读者的尊重和佩服。

  第三节:踢腿运动。中学生作文最易患的一种毛病是“名人膜拜症”。通篇都是名人如何如何做、如何如何说,唯独看不到作者自己。名人的事迹不是不能写,名人的话不是不能引用,但必须要让名人为我“服务”、做我的“奴仆”,而不能是我拜倒在名人脚下,失去自我。作文应多做做“踢腿运动”,将名人们从自己的文章里“踢开”,我眼观我景,我手写我心,我笔写我思,我文抒我情。“掉书袋”这个词的意思想必同学们都懂,是讥讽那些写文章喜好引经据典、卖弄学问的人。“掉书袋”其实质是“没脑袋”,写作者没有自己的思想,扯大旗作虎皮,用名人来唬人,用名人来支撑文章,若将名人从文章中抽去,文章马上就会垮塌。

  第四节:体侧运动。不妨将自己的身子侧一侧,让读者看看自己的缺点与不足。不要老是将正面的优点展示给人看,而对自己的缺点与不足讳莫如深。要知道,是人就不可能没有缺点。有缺点的人才是真实的人、生动的人。要有将自己的缺点与不足袒露给人看的勇气。要懂得这样一条真理: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缺点与不足令人讨厌,但写在文章中的缺点与不足却是招人喜爱的。写作要学会幽默、学会自嘲,拿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开涮,这不仅是一种友善、一种勇气,也是一种人生智慧,更是一种写作诀窍。著名书法家、国学大师启功先生就是一个喜欢自嘲的人,请看他的《自撰墓志铭》:“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虽圆,皮欠厚……”这样的文字,读者能不喜欢吗?

  第五节:体转运动。将身子作个360度的旋转,把你所置身的广袤的现实生活呈现出来。让大家看看春风是怎样拂开你的心花的,夏日是怎样逼出你额头上的汗水的,秋景是怎样映亮你的眼眸的,冬雪是怎样牵出你嗓眼里的尖叫的。要让读者看到你所置身的环境、看到你的生活、看到你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生活出场了,你也便出场了。别说自己没生活,我们就生活在生活中,焉能没生活?关键在于要有体验意识,要学会观察生活、体悟生活,要带着一双发现的眼睛,扫视并凝视生活。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有呈现生活的强烈意愿。要让读者看到你是生活在人群中的,而不是一个“孤家寡人”。

  第六节:全身运动。要让读者能看出你生命的成长历程。你所展现的生命成长历程越长、越曲折、越充分,你在读者眼中的形象便越丰满、越完整、越鲜明。展示生命的成长历程,并非一定要通过长篇作品才能做到。只要你精心选材,巧妙构思,并且真实不讳地书写,在尺幅之内,完全可以生动地展示出自己在成长路上的欢乐与痛苦、希望与迷茫。例如著名作家史铁生的《我的梦想》,全文只有两千余字,由抒写为什么喜欢体育入手,讲述自己对田径偶像刘易斯从身躯的羡慕到灵魂的向往,真切而生动地展示了作者虽然身体残疾,却最终从沉沦中站起,不断追求健全灵魂的心路历程,感人至深。

  第七节:跳跃运动。只有跳跃起来,才能触碰到高处的事物。居于文章最高处的是思想,是作者的“三观”。同学们必须养成勤于思考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思想的深刻来源于思考,只有思想深刻了,作者的形象才能从文章中凸显出来。思想的深刻来自于联想思维、逆向思维和批判思维,特别是批判思维。联想才能广阔,逆向才能发现,批判才能建树。被誉称为“荒诞现实主义大师”的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阎连科,正是以其对现实的深邃洞察和对世道人心的深刻批判,才先后写出了《生死晶黄》《受活》《丁庄梦》《风雅颂》《四书》《日光流年》《炸裂志》等一大批优秀作品,站上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思想顶峰。

  第八节:整理运动。整理运动的目的,在于让全身的肌肉和筋骨由紧张调整到一种完全自然、放松的状态。喻之于文章,是指必须为文章寻找一种最自然、谐和度最高的结构方式。“总-分-总”是一种最保守、最不自然、最呆板的结构模式。建议中学生特别是高考生,要强迫自己从这种结构模式中走出来,学会写一种随笔体议论文,寻找一种最自然态的议论文结构方式。这类文章,不摆做文章的架子,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随意漫谈,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形式活泼,语言灵动,既富有理趣,可读性又很强,同学们特别是高考生,可以有意识地多开展一些这种文体的训练。

  同学们,勇敢地向世界亮出自己吧!——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在我们自己的文章里!

(涂国文:国家二级作家、资深教育媒体人。浙江省散文学会理事、浙江少年作家导师团导师,出版诗集、随笔集、中篇小说集、文学评论集、长篇小说等共六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学习啦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uexila.net/4439.html

作者: 在线学习网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187870083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95208160@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