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了解清朝古典小说《红楼梦》的思想艺术特点和造诣;掌握清朝昆曲与京剧艺术的繁荣的基本史实。
【学习重点】
《红楼梦》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昆曲和京剧的形成和兴衰。
【学习难点】
清朝文化的时代特点以及鉴赏文艺作品的基本方法。
【新课讲解】
知识点一:红楼梦
1、作品简介
小说初名为《石头记》,曹雪芹以毕生的精力进行艰苦的创作,生前基本定稿了前80回,后40回, 题名《红楼梦》。
1、作者:曹雪芹
2、成书时间:清代(乾隆晚期)
3、主要内容: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描写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
4、影响:深刻的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靡与丑陋,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5、创作特点:全书背景广阔,情节复杂,头绪纷繁,人物众多。
知识点二:昆曲和京剧
(一)昆曲
1、简介:昆曲,又称昆剧、昆腔,原式流行于苏州昆山一带的昆山腔。
(1)明朝时日趋成熟,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
(2)清朝前期,昆曲艺术发展到顶峰
(3)清中后期,昆曲逐渐走向衰落
2、昆曲兴起的历史概况
教师指出:戏曲艺术发展到清代,进入了一个更为繁荣的时期。清代的戏剧创作,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反映人民的心声。昆曲和京剧是其中的代表。
3、昆曲的代表作:
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等。
4、昆曲的特点:
既集中体现了南曲清柔婉转的特点,又保留了部分北曲慷慨激昂的声腔,并将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糅合在一起,并与柔美的舞姿相结合,给人以充分的艺术享受。
(二)京剧
1790年,由徽商出面组织四大徽班先后到北京献艺,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道光年间逐渐形成为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京剧诞生。
明朝中后期,各种地方戏曲都到北京来上演,形成百花争艳的局面。后来,以徽剧、汉调为基础,融合吸收了其他剧种的曲调和表演方法,在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称为京剧。
【知识总结】
【小结】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末期,明清统治者为了维护没落的封建统治,进一步加强专制统治,压榨人民,这激起了人民对封建统治的痛恨与反抗;另一方面明清商品经济繁荣,这进一步激发了人民的反封建意识,因此在这一时期诞生了众多以反封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戏剧也在相同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
【练一练】
1、中国文学史上有一部作品,被称为古典小说的高峰。书中描写了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族的衰亡,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它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典型人物。下列人物出自这部作品的是( )
A.窦娥
B.孙悟空
C.李逵
D.林黛玉
2、《红楼梦》第23回中提到“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惊芳心” ,这里面说到了两步我国古代戏曲史上的杰作。其中第二部杰作的作者是( )
A.关汉卿
B.司马光
C.曹雪芹
D.汤显祖
3、京剧是中国经典文化的代表,京剧形成于( )
A.18世纪中期
B.18世纪末期
C.19世纪中期
D.19世纪末期
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