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措施能体现“劳大者其禄厚,功多者其爵尊”的原则的是( )
A.承认土地私有
B.奖励生产
C.奖励军功
D.分封制
2.御史大夫掌“监察”,主要监察百官,实际作用是牵制丞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丞相地位不如御史大夫
B.御史大夫权力过大威胁皇权
C.权力相互牵制威胁了中央集权
D.目的是防止相权威胁皇权
3.《汉书》写到董仲舒的以下观点,由下表我们可推断( )
①董仲舒强调用儒家思想加强中央集权
②董仲舒强调以儒家思想教化人民
③董仲舒只强调儒家思想的作用,反对使用“法度”
④董仲舒也一定程度上强调“法治”,把儒法糅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想进一步消除民族界限,实行汉化,但鲜卑族贵族集中在平城,保守势力顽固,推行汉化政策阻力大,于是孝文帝把都城迁到洛阳。”这句话表达了( )
A.北魏迁都的原因
B.北魏迁都的条件
C.北魏迁都遇到的困难
D.汉化措施的问题
5.《册府元龟》记载:文宗太和年间,四川和江淮一带民间每年“以板印历日”,不用等朝廷颁下新日历,“其印历已满天下”。该情况最有可能发生在( )
A.汉朝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6.印尼爪哇有一个叫三宝垅(Semarang)的地方,该地流行着一些关于地名的传说,请问该地名与哪件历史事件有关( )
A.新航路开辟
B.麦哲伦环球航行
C.丝绸之路开通
D.郑和下西洋
7.历史叙述有历史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进行态度和价值的评判表达。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明太祖废丞相,使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B.清朝设驻藏大臣管理西藏事务
C.闭关锁国并非完全断绝往来,而主要表现在对贸易进行严格限制
D.伟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是李冰父子修建的
8.“鸿章当功名鼎盛之时,自恃过高……以为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制度,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炮、轮船、铁路、机器。”以下关于洋务派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兴起洋务运动
②以“中体西用”为指导,认为中国的制度最好
③兴办军事工业
④洋务运动的失败主要是因为李鸿章个人自恃过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9.有人提议:“以府县为单位,每约十万户公举一位‘议郎’,‘上驳诏书,下达民词’。”该提议人最有可能是( )
A.李鸿章
B.康有为
C.孙中山
D.陈独秀
10.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写道:“长征继续进行,毛泽东在掌舵。中国的道路——至少今后半个世纪的路——就这样确定了。”这是对哪个历史事件的评价( )
A.中共一大,党的诞生
B.南昌起义,人民军队创建
C.遵义会议,转危为安
D.中共七大,团结胜利的大会
11.下图为《东京日日新闻》的某日头条,据此推测应是哪一年的报纸( )
A.1895年
B.1931年
C.1937年
D.1945年
12.蒋介石认为中国共产党某一军事举动“东可威胁京畿(指南京),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在战略上对于政府是一个很大的顾虑”。此军事举动( )
A.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
B.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
C.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
D.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13.1953年至195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8%,其中内地为20.4%,沿海为16.8%。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一五”计划的开展
C.内地工业基础较好
D.我国“工业化”完成
14.“20世纪60年代后,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大批非洲国家独立,而且加入了联合国,他们和中国互相支持。”下列历史事件能够体现这一状况的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万隆会议中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
C.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D.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
15.社会治理特别是行政管理具有历史惯性,过去的治理经验会对现实社会治理结构产生较大影响。以下各项符合这一论断的是( )
A.三大改造
B.土地改革
C.民族区域自治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6.最近报刊网络出现最多的词是“十九大”“高铁”“一带一路”“新能源”“租售同权”等,翻开旧报纸,“特区”“联产承包好”“厂长责任制”“乡镇企业”“专业户”“奖金”等词语,最有可能出现在( )
A.1972年
B.1978年
C.1984年
D.1992年
17.下图反映的是台湾第一个返乡探亲团于1988年1月抵达北京时穿的衣服。这反映了当时( )
A.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
B.海峡两岸达成“一个中国”共识
C.海峡两岸接受“一国两制”构想
D.海峡两岸实现“三通”:通邮、通航、通商
18.苏格拉底说:“一个国家应该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统治者不应是偶然选中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对这段话理解最准确的选项是( )
A.苏格拉底认为雅典不应实行当时的政治体制
B.德才兼备的人才能担任雅典统治者
C.雅典民主政治存在严重的弊端
D.苏格拉底对雅典公职人员的产生方式不满
19.1783年12月23日,华盛顿发表声明:“现在我已经完成了赋予我的使命,我将退出伟大的历史舞台……”此时历史赋予华盛顿的新使命是( )
A.领导北美人民抗英争取独立
B.担任美国总统
C.开创民主政治
D.起草美国宪法
20.从19世纪中叶开始,欧洲中产阶级发起了服装改革的潮流,男子的服装变得十分简洁,典型的男装是西装外套和马甲、黑色灰色或深蓝色的裤子。20世纪初,妇女中广泛流行短裙和女士长裤。这一时期的服饰变化( )
A.反映了妇女地位的下降
B.适应了生产领域的变革
C.缩小了男女间的贫富差距
D.强化了服装的装饰作用
21.据统计,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者中,哈格里夫斯是纺织工,怀特是木匠,克隆普敦是纺织工人,瓦特是修理工;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诺贝尔是化学家,西门子是物理学家,爱迪生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和化学奖的提名。这一变化说明
A.发明者的出身决定研究成果
B.科技创新不再需要生产经验
C.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程度加深
D.科学理论比生产经验更重要
22.历史上,一些著名的革命运动都有一些响亮的口号,这些口号经常表露了参与革命者所要追求的理想。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
A.1688年的光荣革命:没有代表,不纳税
B.1776年的美国革命:自由、平等、博爱
C.1789年的法国革命:民主、法治、和平
D.1917年的俄国革命:和平、土地、面包
23.1933年美国政府以蓝鹰为标志(如下图),发动了“蓝鹰运动”,蓝鹰一只脚踩的是齿轮,一只脚踩的是闪电,“NRA”即“全国复兴管理局”每件商品生产出来之后只有被政府贴上蓝鹰标志的才可以进入市场。当时这一做法是为了( )
A.增强国有企业中政府的影响力
B.鼓励企业以闪电速度加速生产
C.消除了企业间的盲目竞争
D.改变企业生产管理的无序状态
24.推动下表所列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的逐步瓦解
B.新兴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
C.经济一体化开始影响发展中国家
D.南北合作推动区域经济集团的建立
25.按照2001年中国加入WTO的规定,到2016年12月中国将自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2016年5月12日欧洲议会通过一项反对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决议。他们认为,一旦认可了中国,欧盟的贸易防护措施将失效,这与“自杀”无异。上述现象说明( )
A.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较低
B.欧盟反对与中国进行贸易
C.中国对欧盟经济威胁最大
D.经济全球化中存在矛盾冲突
题目来自于网络,由初中历史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二、综合题
26.报刊是时代的晴雨表,也是历史的方向标。通过查阅旧报刊可得知过去事,通过研究报刊可以明事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近代最早的报刊是由外国人创办的……作为近代社会信息传播工具的报刊,也开始在中国内地出现。
——根据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随着时代的变化,近代报刊对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后来的维新变法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都把创办报纸杂志作为最主要的宣传工具……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宣传西学,鼓吹变法……后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维新变法的宣传媒介和舆论工具。
——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民报》风行海内外,多次重印,仍然供不应求,继《民报》之后,又一批革命刊物,如《复报》……相继创刊……国内许多城市……都有革命党人主编的报纸出版。……革命派已经以明显的优势占领了思想阵地。革命运动于是不可遏抑地迅猛发展。
——李侃等《中国近代史》[LL]
材料四见下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的知识,19世纪70年代兴起中国人创办近代报纸的原因是什么?(1分)表格中****应填什么?(1分)
(2)根据材料二,康有为创办《万国公报》的目的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报纸创办的社会意义。(1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民报》是哪个党的党报?(1分)对革命发展有何意义?(1分)
(4)观察材料四,图一是哪场运动的主要阵地?(1分)图二至图五的报纸头版头条分别报道了什么事件?(4分)
(5)近年来,新媒体发展迅猛,你认为传统报纸会消失吗?请谈谈你的看法。(1分)
27.中美关系历来是国际外交的重头戏,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中美关系更微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缔约各国不得彼此及单独或联合与任何一国或多国订立条约或协定或协议或谅解,足以侵犯或妨害第一条所称之各项原则者。
——节选自《九国公约》
材料二罗斯福设想美、英、苏、中以世界理事会的方式来维持和平。把中国列入四强部分出于礼貌,部分因为美国在亚洲需要一个支持者。1945年,美国不顾英国反对,支持中国成了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1949年,杜鲁门总统召回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1950年1月,中方收回美国在北平的兵营等房产后,美国终于撤走了全部驻华人员。1969年春天,中苏两国发生边境冲突。当年夏天尼克松做了个不寻常的决定:引入中国为转化力量,打破美苏两极对峙局面,建构战略性三角关系。1972年,尼克松正式访华。
——《中美关系史》
材料三2017年11月8日到10日,特朗普在华三天,中美两国企业在两场签约仪式上共签署合作项目34个,金额达到2 535亿美元,刷新了世界经贸合作史上的新纪录。习近平和特朗普还就重大国际与地区问题进行战略性沟通。双方就包括朝鲜半岛核问题在内的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的战略性沟通,共同探讨如何维护本地区繁荣与安全问题。
——新华网
材料四我坦诚、直接地和中国领导人谈到了中国不公平贸易及他们同美国发生的巨大贸易逆差。我表达了同中国一道实现在真正公平和平等的基础上的贸易关系的强烈愿望,我不责怪中国或其他许多国家在贸易商利用美国。……我们不会再让美国被人利用了,我一直准备把美国放在第一位,我也希望所有人把自己的国家放在第一位。
——2017年11月13日特朗普APEC峰会演讲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该条约出自于哪次国际会议,主要针对哪国问题?(2分)结合所学指出该次会议加深了哪两国矛盾?(1分)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原因。(2分)结合材料二,你认为导致中美关系变化原因有哪些?(2分)
(3)阅读材料三、四,客观归纳目前中美关系的特点。(1分)并指出中美作为大国在世界事务中承担着怎样的责任?(2分)
(4)综合四则材料,谈谈你对中美未来关系的建议。(2分)
题目来自于网络,由初中历史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D 3.B 4.A 5.B
6.D 7.A 8.A 9.B10.C
11.C 12.A 13.B 14.C 15.C
16.C 17.A18.D 19.C 20.B
21.C 22.D 23.D 24.B 25.D
二、综合题
26.
(1)原因:洋务运动的兴起;外国人在中国办报的“刺激”;更好地传播近代信息。(1分)
应填:甲午中日。(1分)
(2)目的:宣传西学,鼓吹变法,把报纸作为维新变法的宣传媒介和舆论工具,思想启蒙。(2分)
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到来。(1分)
(3)中国同盟会。(1分)
意义:作为革命派的主要报刊,宣传了革命思想,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奠定了思想基础,推动了革命的进程。(1分)
(4)运动:新文化运动。(1分)
图二:1919年五四运动(释放被捕学生、中国拒签和约);
图三:1949年解放南京,解放战争取胜。
图四:“大跃进”运动;
图五: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4分)
(5)答案略,言之有理即可。(1分)
27.
(1)华盛顿会议;中国问题;(2分)
美日矛盾。(1分)
(2)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主要贡献国之一;美国出于对战后局势的考虑(美国希望在亚洲得到中国的支持,引入中国打破美苏两极对峙局面);(2分)
原因:共同利益推动、社会制度的冲突、大国在世界格局中博弈的结果。(2分)
(3)特点:相互合作(依存)、相互竞争;(1分)
责任:推动国际合作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稳定。(2分)
(4)加强合作,走向双赢;摒弃对抗,通过对话、会谈解决分歧;承担大国责任,引领和推动国际、区域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发展。(2分)
题目来自于网络,由初中历史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往期精彩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