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 淝水之战
1、背景:强大后的前秦,与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2、时间:383年; 交战双方:前秦和东晋; 结果:晋军大败前秦。
3、影响:
A、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割据状态。
B、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4、特点:东晋以少胜多
5、前秦失败的原因:
A、苻坚骄傲轻敌;
B、秦军不得人心,军队战斗力不强;
C、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也是失败的原因。
6、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人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
7、背景: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8、原因: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内迁较晚的鲜卑拓跋部治理好北方地区的需要。
9、目的: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10、措施:
(1)494年,迁都洛阳;
(2)推行汉化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联姻
11、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
12、评价北魏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他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促进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发展。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是一位有胆识的改革家。
13、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1)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趋势(根本原因);
(2)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3)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4)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依然改革。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4、魏晋以来民族交融主要表现:
生产技术;生活习俗;文化交流等;
15、民族融合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自我检测:
1.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主要原因有( )
①前秦内部不团结②前秦统治者骄傲自满③前秦指挥失误④东晋团结对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恢复南方农业生产
B.加速和促进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C.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鲜卑贵族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
3.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相比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 )
A.废分封行县制
B.废土地国有兴私有
C.废旧俗兴汉化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北魏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
A.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
B.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C.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D.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5.下列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 )
A.黄河流域的统一
B.北方政权的更迭
C.三国鼎立局面结束
D.北方民族大交融
6.小明同学为某单元设计了示意图(下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 )
A.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B.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7.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出现很多的少数民族政权,他们曾几度实现了北方黄河流域的统一。请结合图片,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地图识历史】
(1)这两幅图片中的前秦和北魏分别是哪两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这两个政权分别是在什么时候实现了北方的统一?
(2)图(a)中前秦与东晋进行的淝水之战发生在哪一年?这场战役的结果如何?有何影响?
【图片识交融】
(3)这两幅图片反映了民族交融在哪些方面的加强?这一时期促进民族交融的著名事件是什么?
(4)北方地区这种民族交融的出现有何重大意义?
参考答案:
1.A 2.D 3.C 4.B 5.D 6.C
7.
(1)氐族;鲜卑族。4世纪后期;439年。
(2)383年。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3)在生活上,汉族人民使用少数民族的用具,少数民族穿汉族服装。北魏孝文帝改革。
(4)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往期精彩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