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初中历史 2018岳麓版:七上历史《全册知识提纲》

2018岳麓版:七上历史《全册知识提纲》

第1课  远古人类的足迹

一、人类的起源: 人类是由类古猿进化而来的,在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二、远古人类

1.元谋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大约距今70—20万年之间。保留了猿类的一些特征,会制造工具(打制粗糙的石器、木棒),使用天然火。

3. 山顶洞人: 距今约三万年前 ,模样与现代人差不多 ,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

2018岳麓版:七上历史《全册知识提纲》


第2课  原始农业与村落生活

1、 列表比较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两个代表: 

2018岳麓版:七上历史《全册知识提纲》

2.氏族: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生产、生活集体叫氏族。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属于母系氏族时期(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占主导地位):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贫富差别。

3.大汶口遗址:出现私有财产,出现贫富分化。(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第3课  传说时代

1、 黄河中下游三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即炎帝(号神农氏)、黄帝(号轩辕氏)和九黎族的首领蚩尤。

2、炎帝和黄帝是我国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 涿鹿之战 中两部落联合起来,大败蚩尤,随后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日后的 华夏族。

3、黄帝是中华文明的创始者,称黄帝是“人文初祖”。

4、禅让制:这种公共推举、首领让贤的办法,历史上称为“禅让”。(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尧、舜、禹)”。


第4课  夏与商的政治统治 

1、大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奴隶制王朝),都城在阳城。标志着国家的产生。

2、夏商周的政治:禹的儿子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夏、商、周的更替一览表:

2018岳麓版:七上历史《全册知识提纲》


第5课  西周的封邦建国

1、周武王建立西周 :公元前1046年在牧野之战中周武王大败商纣军队,商朝灭亡。周武王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史称“西周”。

2、分封制:

A、目的:为了加强对全国广大地区统治

B、对象:周天子的亲属、功臣、先朝贵族

C、西周的等级制度:天子 → 诸侯 → 卿大夫 → 士→庶民

D、诸侯的权力和义务:

义务:诸侯必须接受周王的领导,要承担拱卫王室、朝觐、纳贡、服役等各种义务。

权力:设置官员,派征赋役,建立武装

E、作用:改变了夏商时期的松散状态,使西周发展为疆域辽阔、对周边民族影响巨大的国家。(巩固了原来商朝地区的统治;扩大了统治范围;加速了全国经济的发展。)

3、制礼作乐

A、目的:维护分封制的稳定。

B、特点:不同等级,使用不同的礼器和乐器。

C、作用:有利于巩固统治,稳定社会。


第6课  西周的衰微

1、国人暴动(周厉王对人民残暴的压制政策 公元前841年  周厉王被驱逐出镐京)

2、分封制瓦解的原因

社会生产进一步发展;经济发展,个个诸侯国的实力大大增强;周王室与诸侯过之间的学员关系日益淡薄。

3、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第7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

一、甲骨文

1、定义:殷墟出土的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2、意义:甲骨文记录了商王的活动,反映了商朝的情况,为研究当时的历史提供了可靠的文字材料。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二、青铜工艺

1、青铜发展:

①中国古代青铜技术产生和发展:夏、商时期。

    ②鼎盛:晚商至西周时期

    3.青铜器铸造业特点:规模宏大,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4.青铜器代表:

    ① 司母戊大方鼎(殷墟出土):已发现的古代最大的青铜器。商朝后期铸造,特点是造型雄伟,纹饰古朴

    ② 四羊方尊(湖南宁乡出土):结构巧妙,制作精细,堪称青铜器中的精品。

    5.青铜时代:是指夏、商、周时期。青铜工艺是商、周文明的重要标志。


    第8课  大国争霸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⒈春秋五霸:齐桓公(标志:葵丘会盟)、晋文公(标志:城濮大战胜利)、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

    2、争霸影响:

    消极作用:争霸战争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了灾难。

    积极作用:实现了局部统一,客观上为国家走向统一创造了条件。

    3.齐桓公首霸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 管仲改革。发展生产,改革内政,齐国国力强盛。

    ②政治优势: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 

    ③物质条件:地理位置优越,位于东部,有渔盐之利;

    ④ 齐桓公称霸的标志: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确立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

    1.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2.战国时著名战役:马陵之战、桂陵之战、长平之战(赵败与秦胜),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等。


    第9课  社会经济的变动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是我国封建制度的确立时期。

    一、 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⑴铁农具:春秋出现,战国推广,我国进入铁器时代。  

    牛  耕:春秋使用,战国推广。  

    ⑵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显著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大变革。

    表现:

    ①有利于大量开垦荒地,精耕细作;

    ②为兴修水利创造条件;

    ③农作物产量大大提高;

    二、水利工程的兴修

    1、战国时期主要水利工程:秦国的都江堰、郑国渠、楚国的芍陂

    2、都江堰

    ①修建时间:战国时期的秦国

    ②修建者:李冰父子(“修建二王庙”纪念李冰父子二人)

    ③位置:四川成都西北岷江流域

    ④功能:是一项综合性的防洪灌溉工程。

    ⑤历史作用: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田地,成都平原长期受益,使成都平原成为富饶的“天府之国”。


    第10课  变法时代

    1. 战国时期各国为什么会开展变法运动 ?

    ① 新兴地主阶级出现和强大,要求获得政治上的权利,确立封建制度,废除旧贵族特权;

    ② 顺应新形势,达到富国强兵目的;

    2. 商鞅变法

    (1)变法开始: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开始变法。

    (2)变法的主要内容有:

    ①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② 奖励耕织、垦荒。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可以免除劳役。

    ③ 奖励军功。立了军功的人,按功劳大小封爵、授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④ 编制户籍,实行什伍连坐法。

    ⑤ 推行县制。全国设31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⑥ 统一度量衡。

    (3)变法的主要作用是:商鞅变法废除了旧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秦以后兼备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3、商鞅变法所遇到的阻力及取得的成功给你什么样的启示和感想? 

    商鞅变法遭到了守旧贵族的阻碍,说明任何改革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都会遇到挫折,我们要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坚持不懈,勇于克服重重困难和阻力,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4、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

    ①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新兴地主阶级和广大民众支持变法;

    ②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③有良好的环境,得到秦孝公的支持;

    ④变法措施得力,内容恰当,进行得比较彻底。 

    5、启示:

    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人民大众的利益;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改革的措施要得当;

    杰出的人才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进步;

    当今,我国要坚持改革开放,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勇于开拓、敢于创新。(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要付出代价)

    6、对个人的启示:我们要学习商鞅勇于变法、敢于创新、不畏艰难的精神,树立为实现伟大祖国复兴而奋发读书的信念,培养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11课  百家争鸣

    一、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⒈孔子:孔子名丘,春秋晚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⒉思想方面的贡献:

     ①提出了“仁”的学说;② 主张人们相互爱护;③ 反对暴政;④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⒊文化成就:

    ①整理《诗经》

    ②编订《春秋》

    ③孔子的弟子根据他的言行,编成《论语》一书。

    4.教育方面的贡献(教育经验和教育方法的提出):

    ① 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扩大了教育对象,打破了官府对教育的垄断;

    ② 他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给以不同的教育;

    ③ 他教育学生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④ 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便“温故而知新”;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一览表:

    2018岳麓版:七上历史《全册知识提纲》

    (积极影响:形成了学术繁荣的局面,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勃兴。)

    第12课  秦朝的统一

    一、秦的统一: 

    1、时间地点: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2、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局面。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二、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政治上:创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秦王嬴政自称皇帝,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②经济上: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铜钱)、度量衡,大修驰道,统一车轨。 

    ③文化上:统一文字为小篆,允许民间通用隶书。 

    ④思想上:“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⑤民族关系上:派蒙恬北击匈奴,收复河套,修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南征越族凿灵渠。

    三、秦朝的疆域: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南到南海,北到长城一带。

    四、

    1、评价秦始皇

    功:他灭六国,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符合人民愿望;他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他派人修筑了万里长城,开凿了灵渠,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过:焚书坑儒,摧残思想文化,刑法严峻,滥用民力,苛税多于牛毛。

    秦始皇有功也有过,功大于过。我们要一分为二地评价他。

    2、秦统一的启示: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只有国家统一社会才能安定,社会才能发展,人们才能安居乐业。

     

    第13课  秦朝的灭亡

    一、秦的暴政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二、陈胜吴广起义(揭竿而起) 

    1)时间:公元前209年   

    2)起义地点:大泽乡   

    3)政权:起义军在陈建立张楚政权

    4)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秦末农民起义的启示:统治者要实施仁政,以人为本。

    三、农民起义军推翻秦朝 

    项羽: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之战(破釜沉舟)中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

    刘邦:前206年,刘邦进军关中,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性质:统治者内部的争权夺利的斗争)


    第14课  西汉初建

    一、西汉的建立

    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汉高祖)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2、汉初的统治者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措施: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减轻刑罚。

    作用:使社会秩序逐渐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二、“文景之治”

    汉文帝、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

    第一,鼓励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第二,实行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第三,提倡节俭,节省政府开支。

    第四,减轻刑罚,废除连坐法和肉刑。

    三、“削藩”

    1.诸侯王国势力的膨胀。

    2.汉景帝“削藩”和平定 “七国之乱”(吴王、楚王等联合发动“七国之乱”)。

     

    第15课  新的大一统

    1、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有哪些?(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什么影响?

    措施:

    ①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听取主父偃的建议),削夺列侯爵位,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②思想上: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的统治地位从此确立

    ③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基本解除了匈奴对北部边郡的威胁。 

    ④民族关系上: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加强西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⑤文化上:大力发展儒学教育,兴办太学。(国家最高学府:太学)

    ⑥经济上: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影响: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2、启示:

    A、国家的强盛即依靠政治的稳定和强大的军事实力,更依靠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B、要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

    C、国家的统一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强盛的基础。

    3、“西汉初年,中央力量开始减小,诸侯国的力量开始增大。”以上情况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汉武帝采取什么措解决这一问题的?

    西汉初期诸侯国的势力极大地威胁到中央集权;

    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并建立刺史制度,加强监察。

    4、中国古代最高学府是?哪朝谁在位时兴办的?

    中国古代最高学府是太学,西汉汉武帝在位时兴办的。

    5、如何评价汉武帝?

    汉武帝具有雄才大略,中国历史上一位(有雄才大略 )的皇帝,他在位时,(西汉 )国力最为强盛。

    他破格录用人才,进行改革,在(政治)、经济、( 军事)和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出现了(大一统 )局面,巩固和加强了中央集权,使西汉出现了大统一的( 鼎盛)局面。

    汉武帝是继承秦始皇之后,为进一步把我国发展成为(强大 )的国家而做出重大贡献的帝王,后世往往把“秦皇”“( 汉武)”相提并论。汉武帝长年征战,消耗了大量国力。

    6、秦始皇和汉武帝在加强思想统治方面采取的措施和影响?

    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束缚了思想,但加强了思想统一;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宁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加强了思想统一。


    第16课  开拓边疆与对外交流

    一、汗匈和战

    二、张骞通西域 

    1、西域:今新疆地区。 

    2、第一次出西域: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目的)。 

    3、第二次出西域:公元前119年,意义:这次出使建立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的开发。 

    4、西域都护的设立: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三、丝绸之路 

    路线: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达中亚、南亚、运往西亚,再转运到大秦(古罗马)。作用: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引进西域的葡萄、黄瓜、胡萝卜、大蒜等东西)。


    第17课  东汉的兴衰

    1、西汉(前202年至8年),公元8元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东汉建立于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刘秀就是光武帝。

    2、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巩固统治?影响?

    措施:轻徭薄赋,减轻负担;整顿吏治,严惩贪官;释放部分奴婢、提高奴婢的身份地位;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影响:使东汉初年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出现盛世局面“光武中兴”

    3、黄巾大起义的背景、时间、领导人、宗教、结果、影响、地位?

    背景:东汉中期以后,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败黑暗。又加灾荒连年,人民痛苦。

    时间:184年  

    领导人:张角  

    宗教:太平道  

    结果:失败

    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地位: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

    4、两汉的清明盛世?分别是谁在位?

    西汉:“文景之治”,汉文帝、汉景帝在位;

    东汉:“光武中兴”,光武帝刘秀在位。


    第18课  汉代的科学技术

    一、造纸术 

    1. 纸的发明:(时间)西汉时,我国人民已经能够用麻和丝絮造纸(麻纸)。

    2.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制成质优价廉的植物纤维纸。

    二、名医

    1、张仲景:东汉著名的医学家,被尊称为“医圣”。他写成《伤寒杂病论》

    2、华佗:东汉名医。贡献:创制麻醉药剂“麻沸散”;编成“五禽戏”锻炼身体。尊称:外科鼻祖。 

    三、司马迁和《史记》 

    时期:西汉。

    内容: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3000多年的历史。

    体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学成就(影响):开创的纪传体史书编写体例,成为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

    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

    名言: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四、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1、佛教的传入: 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东汉时兴建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 

    2、道教的兴起:东汉时在民间兴起,是土生土长的宗教。 


    第19课  三国鼎立 

    一、官渡之战 

    时间:公元200年 作战双方:袁绍VS曹操 

    结果:曹操以少胜多,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二、赤壁之战  

    时间:公元208年 作战双方:曹操VS孙刘联军 

    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

    影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2018岳麓版:七上历史《全册知识提纲》


    第20课  北方的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1、西晋的统一 

    建立皇帝:司马炎;都城:洛阳

    统一:80年西晋灭吴,统一南北。 

    2、内迁的各族: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  

    二、淝水之战 

    作战双方:前秦和东晋 

    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成语: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⑴内容:

    ①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

    ②颁布均田令。

    ③迁都洛阳。

    ④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⑵意义: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提示:有醋加)

    ⑶北魏后来分裂为东魏、西魏,之后又演变为北齐、北周,最后北周来北齐,统一北方。


    第21课  东晋南朝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北方人口南迁

    三次高潮:东汉末年、西晋末年、十六国时期

    主集中地:长江中下游(益州、荆州、扬州)

    三、江南经济的发展 

    1、南朝政权:宋、齐、梁、陈

    2、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 江南社会比较安定

    ② 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③ 南迁人口,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主要原因) 

    ④ 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3、表现: 

    南朝时,扬州、荆州是生产丝织品最多的地方;

    发明了灌钢法;

    纸成书写的主要材料;

    建康、江陵是重要商业城市,番禺是海外贸易中心。

    4、结果:南朝时南方经济赶上北方。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士人文化  

    2018岳麓版:七上历史《全册知识提纲》

    历代封建王朝简表

    2018岳麓版:七上历史《全册知识提纲》

    往期精彩分享: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学习啦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uexila.net/8921.html

    作者: 学习啦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187870083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95208160@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