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鞅变法:
1、时间:公元前356年
2、支持者:秦孝公
3、目的: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4、根本原因: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进一步提高。
5、内容:
①政治上: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②经济上: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③军事上: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6、 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打下坚实基础。
7、最核心的是: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体现地主阶级利益)。
8、影响最深远:建立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二、秦始皇巩固统一措施:
1、政治: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一切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分天下36郡,郡下设县。
2、经济文化: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
统一货币:(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
统一度量衡:(对尺寸、升斗、斤两,做出整齐划一的规定)
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后来又推广隶书)
3、思想上: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发布焚书令,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种植的书,其余的统统烧掉。他又把暗中批评他的一些书生,在咸阳活埋,这就是历史上的“焚书坑儒”(虽然有利于统一思想,但是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对于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造成巨大损失。)
4、军事上:北拒匈奴修长城,南统越族开灵渠
命大将蒙恬大举反击匈奴,把匈奴赶到大青山以北,夺取河套地区,把内地的民众移居到边疆垦田戍边,修筑长城形成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为解决向岭南输粮运兵问题,兴修灵渠(连接湘江和漓江),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三、汉武帝的大一统:
1、政治上: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
2、经济上: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3、思想文化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在长安兴办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以《诗》、《书》、《礼》、《易》和《春秋》五经为主要教材。
4、军事上:多派卫青、霍去病次反击匈奴,取得胜利;
5、外交上: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交往交流,开辟了丝绸之路。
结果: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往期精彩分享: